人文日誌
平時照護病人的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們,特地在屬於他們的護師節前夕舉辦二手跳蚤愛心市集,邀請社會大眾一起加入「二手惜物、雙手傳愛」活動,援助國際難民,度過一個不一樣的節日。
大林慈院在護師節前夕舉辦二手市集,護理部主任陳佳蓉(左五)以及多位督導、護理長出錢出力、共襄盛舉。攝影/陳妙文
白衣天使總動員 凝聚愛的力量
五月十二日是國際護理師節,大林慈院護理部希望藉由護師節各項活動,一起傳愛到國際。五月八日起,一連三天舉辦的二手跳蚤愛心市集,為吸引更多的人潮,除了募集家中可用的日常用品,各種時尚服裝、鞋子、飾品、鍋碗瓢盆、各式包包等,還有醫護同仁利用休閒時間,在醫院「愛心農場」種的有機鳳梨;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也積極主動地加入愛心行列,再加上北區慈籃隊製作二百八十盒巧克力米菓,一起支援此項活動。
護理部陳妙文督導表示,「每個人家裡總有一些沒有機會用到的物品,給大家一個『斷捨離』又可以廣結善緣做愛心的機會,讓這些物資得以延續物命。」她更是自掏腰包,請心蓮常住志工炒一大鍋的炒麵以及炒米粉、還有素丸子竹筍湯,讓民眾有更多樣的選擇。
心蓮病房程裕藍護理長,每年積極參與各項護理師節活動,「可以聯繫同仁間的情誼,又可做好事,當然然要參加。」護理部各級主管主任、督導、護理長都認為是整個護理部的事情,只要手邊稍有空閒,都會主動下來幫忙,人人心念相同,就沒有成就不了的事情。
賴寧生院長來到位於大廳的跳蚤市場,捧場並加油打氣。攝影/張菊芬
自願到現場幫忙的健康管理中心護理長江欣虹,害羞地喊「來喔!來買炒麵、炒米粉!」一旁學姊示範說:「妳要大聲一點,人家才聽得到。」不一樣的體驗,讓欣虹覺得特別開心,除了學習膽識以外,更能聯繫同仁間的感情,付出自己小小的一分愛心,幫助受苦難的人民。欣虹表示,五月是護理師的大日子,除了嘉義縣護理師護士公會表揚優良護理師以外,醫院內部也會針對優秀的護理同仁作表揚,精舍、醫院、公會都會送來很多結緣品,在臺灣的我們真的很幸福。
全球除了氣候變遷以外,國際局勢也瞬息萬變,有些地區的人民長期處在飢餓當中。慈濟一直都在援助臺灣本島貧寒家庭,但是身為佛教徒,對於國際難民所受的苦,同樣深感不忍。二手市集以行動匯集大家的愛心,積沙成塔,凝聚成一股愛的力量,也希望能藉由護理師節,一起幫助國際難民。(文/張菊芬
文/賴寧生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二○一九年三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非洲,造成東非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嚴重災情,慈濟非洲志工跨國前往受災三國關懷,並陸續從海外各區獲得慈濟提供的各項賑災資源與醫療。慈濟醫療志業花蓮、臺北、臺中、大林等四家醫院的院長及多位醫師都參與義診團,在五月前往東非義診,一共四天的義診行程,義診團總共看了近五千位病人,而當地醫療資源的匱乏也讓義診團成員十分震驚。這是慈濟在非洲第一次義診,從莫三比克出發,雖然壓力極大,但意義相對重大。
莫三比克獨立至今只有二十四年,土地是臺灣的二十二倍,醫師卻不到三千人,醫療資源非常缺乏。在我們抵達當地時,世界衛生組織才剛剛把霍亂控制住,因為水資源遭受污染,許多人連洗澡、刷牙都非常困難。根據當地衛生部門的統計,全國人口有百分之二十感染愛滋病,而當地醫學生更表示,到醫院就醫的民眾,幾乎九成有愛滋病,此外瘧疾、霍亂、肺結核等傳染病都非常常見,面對這樣的狀況,慈濟的醫療要怎麼進到當地,這次是全新的經驗。
此行是自醫學院畢業四十多年以來,行醫生涯中最震撼的一次。在莫三比克義診第一天,就診斷了醫療生涯第一例瘧疾病人,一位年輕女孩前來看診,十分虛弱地趴在桌子上,當地醫學生建議做瘧疾的檢驗,果然確診為瘧疾陽性。當天一個早上,就看了七個瘧疾病人,臺灣很多醫師行醫,可能一輩子都不一定能看到,在義診第一天,就有一個非常大的震撼。
在當地的第二個震撼,是當地的醫療資源非常不足,很多人從未看過醫生,有人雖然穿得比較體面,表示他的生活條件不錯,但是他的高血壓卻已經十七年沒有控制,高血壓的藥物只吃了兩個星期就沒有再吃,不但醫療資源缺乏,而且沒有衛生知識。
第三個震撼,是當地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俗,就是自己得到什麼病,一定要傳給別人,自己的病才會消失掉,例如我有愛滋病,我要傳給別人,我的愛滋病才會消失掉,當地的愛滋病這麼多,治療的成本實在太大了。當地連最簡單的衛教都沒有,所以需要衛教,只要做好衛教,就可以節省大量的醫療資源,解決一大部分的問題。
第四個震撼,是當地非常缺乏醫生,大部分人一輩子沒有看過醫生,根據前來義診現場協助翻譯的醫學生們表示,當地醫師原本就不足,而因為醫師薪水太低,培養出來的準醫師有百分之八十都不願意執業,寧可去藥廠上班。因此莫三比克很需要醫療方面的重建,希望有一天能有所改變。
我們在當地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原始的醫療狀況,每一個病人的治療過程,都離我們的理想狀況非常非常遠。我曾經問這些醫學生們,明知醫療問題嚴重,怎麼辦?他們無奈地回答:「我們能怎麼辦?我們期望明天能夠有一點點改變。」
在臺灣,我們只要有需要,打個電話,救護車很快就來了,但當地卻是用腳踏車做為救護車,一下一下地踩過去。在義診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從椰子樹上掉下來,看起來已骨折,還有嚴重內出血,叫了救護車,經過半個小時,卻遲遲等不到救護車來到,我們就只能在旁邊看著那個孩子陷入昏迷,愈來愈接近死亡,直到最後由本土志工自行開車送往一、二個小時車程外的醫院,才救回孩子一命。
長久以來,當地人就在這種不足與無力之下,人人聽天由命,這是很令人苦悶、很沉重的非洲現象。史懷哲曾在非洲行醫,我們此行也遇到了史懷哲的心靈導師,就是這些苦難、無措的災民;如何幫助他們,傳承愛與關懷,將是我們以後醫療努力的方向。
賴寧生醫師寫下於莫三比克義診時的四大震撼,期許能為非洲改善醫療盡一點力量。攝影/王忠義
賴寧生副院長帶動院內同仁與志工投入「圓夢計畫」,為附近的弱勢孩童付出。每月定期在醫院舉行的小太陽成長營更成為小朋友的最愛,讓外籍配偶的孩子走出弱勢環境,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此外,大林慈院自啟業即引進環保觀念,採用綠色建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時時不忘環保,將環保融入生活以及工作中,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綠色醫院。
體會農民胼手胝足的辛苦,醫療團隊脫下白袍到大愛農場插秧苗、收割還有整理稻穗、製作成歡喜有緣紅包,和全球慈濟人結緣,一生無量,期盼善的種子發芽茁壯。
利用自己的假日為關懷照顧戶打掃、義診、拔苦以外,參與同仁體會到要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大林慈院是一個讓人感到溫馨與放心的家,雲嘉鄉親把病痛交給我們,更放心的與醫療團隊搏感情。
臺南震殤後,大林慈濟醫院也出動醫護人員與行政同仁前往臺南。
大林慈院醫療團隊已經於早上九時前,前往臺南災區支援;賴寧生院長及林名男副院長帶領的醫療團隊有急診部、骨科、護理等醫護人員,備妥醫藥前往臺南災區為受傷、受驚慌的鄉親服務。
圖:在台南靜思堂討論路線分配
圖:賴寧生院長與台南市衛生局長了解現場醫療需求.
圖:護理部黃雪莉主任膚慰災民
大林慈濟醫院在醫師節前夕,擴大舉辦社區醫療講座。醫師們共分十九條動線到雲嘉南高雄社區,由院長賴寧生領軍,各科專業醫師透過「大林慈濟醫院特色醫療講座」,將健康的正確觀念帶給鄉親,近兩千民眾熱情參與。
賴寧生院長抱病前往大林鎮三和里活動中心,分享「認識風濕病」。攝影/江珮如
大林慈院醫療講座,首場由林庭光醫務祕書(右一)在虎尾運動公園開講。攝影/陳宏宜
預防心肌梗塞 學習自救救人
首場特色醫療講座,十一月十一日早上七點在虎尾運動公園展開,由心臟內科主任林庭光醫務祕書,為晨起運動的民眾講述心肌梗塞的發病徵兆及預防。雖然沒有電腦投影設備,但林醫祕用專業陳述心臟不舒服的症狀發生時,民眾在第一時間如何自救救人。
緊接著雲林縣北港跟西螺陸續開場,大林慈院簡瑞騰副院長以「疑難雜急重症」來分享「拔苦與樂,翻轉人生」的醫病故事。耳鼻喉科李丞永醫師主講「蔬食與面性疾病」,針對眼耳鼻的疼痛程度,以及目前耳鳴的治療方式分享。
主題「向沒有借東西」,謝明宏醫師遠到崙背詔安客家文化館,分享前往大陸甘肅省關懷苦難百姓的感動,以及自幼求學直到慈濟大學畢業的心路歷程,並與現場專心聆聽的青少年志工服務隊學員互勉。
在雲林聯絡處,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分享「醫療人文在大林」。陳副院長主述「一塊蛋糕的由來」,以及病人就診改善家庭氛圍,一家人重回家庭和樂。斗六鄉親來到大乾宮,由在地子弟中醫部陳昆豪醫師分享「中醫養生與蔬食」。
中醫部陳昆豪醫師來到斗六大乾宮,與鄉親分享中醫養生與蔬食。攝影/黃淑英
朴子環保站邀請中醫部葉家舟主任,談「冬季咳嗽:中醫的保健與調養」。攝影/蕭麗珍
首度臉書直播 院長抱病分享
大林三和里活動中心裡,開始準備晚場的講座,主講者是賴寧生院長,與民眾分享「認識風濕病」,更首次使用FB(臉書)連線直播。雖然賴院長早上還發高燒掛急診,為了鄉親們的期待,仍抱病前往演說。現場還有志工與護理同仁演出的短劇,呼籲鄉親有病就要到醫院做檢查,千萬不要任意聽信廣告,以免延誤病情。
在民雄鄉,賴俊良副院長分享「肺癌新知」,如有相關的症狀就需做肺癌篩檢。尤其現在空氣品質較以前不好,更要照顧好自己。嘉義聯絡處一早就有中醫部陳曉瑱醫師談「冬令進補」,朴子環保站邀請中醫部葉家舟主任分享「冬季咳嗽:中醫的保健與調養」,如何分辨冷咳與熱咳,以及咳嗽的食療及飲食的禁忌。
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到太保環保站,主講「糖尿病足的預防與治療」。中埔鄉慈聖宮前,胸腔外科黃重傑醫師談「重環保、防肺癌」。水上鄉柳林苦竹寺內,中醫部阮膺旭醫師分享「中醫談養生」。移植中心張群明副主任,在嘉義志業園區分享「膽結石知多少」。
中醫部針傷科主任葉明憲為鄉親分享「人體內部韻律與自然和諧之道」,讓大家了解身體的律動跟自然的關係,解除病痛問題。專精老人醫學的史先壽醫師來到嘉義國華環保站,分享「認識骨質疏鬆」。
飲食健康與環保 醫病共享決策
家住臺南的家醫科林名男副院長回到自己的故鄉,在臺南佳里聯絡處為鄉親主講「飲食健康與環保」。同一時間在高雄,也舉辦兩場醫療講座,內科部部長也是肝膽腸胃科權威的曾國枝醫師,在家鄉分享「彩色人生,肝病防治」,並邀請自己的父親一同蒞臨會場。高雄靜思堂內,急診李宜恭主任分享「醫病共享決策」,讓民眾知道大林慈院在醫病共享決策(SDM) 的推動,醫護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共享現有的實證醫學資訊,提供病人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
民眾對於醫療講座的反應都很熱烈,提出許多問題,許多場次也利用FB 現場直播的方式,希望能將健康衛教傳達給每位鄉親,照顧他們的身體健康。(文/張菊芬)
一月二十五日
醫療志工散播愛的能量,讓醫院像家一樣溫馨!大林慈濟醫院二○一七年全年志工服務總計近六萬人次,平均起來,等於每天有一百六十四位志工在醫院各處提供親切服務。二十五日這一天,由院長賴寧生帶領院內同仁向志工感恩一年的辛勞,並贈送可預防肩頸與腰部痠痛的兩用頸枕。在午餐的圍爐中,讓志工暖心又暖胃。
大林慈院同仁以回收紙親手繪製「幸福大林卡片」,滿是對志工每日在醫院付出的感謝。
八十歲的賴李秋,二○○一年開始投入醫療志工服務,每日清晨五點半從嘉義市搭火車到大林,這一條不知往返幾次的「志工路」,迄今已累積時數長達一萬一千零三十二小時。「雖然有病,我很開心來這裡。」她鼓勵大家多出來當志工,對己有益,都忘記有什麼病了,她說,病也是自己想來的,愈想會愈嚴重,只要自身多留意就好。
在大林慈院還只是一片甘蔗園時,家住臺南的林月春就來到工地幫忙砍甘蔗,醫院建好後,還幫忙搬病床,協助醫院早日準備就緒,醫院啟業後,更是加入醫療志工的行列。二○○二年因心臟病發作,由當時的林俊龍院長為她做心導管手術,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次回到醫療志工行列,二○一○年再次發作時則到鄰近醫院急救,等到復原後,仍堅持回到志工行列。林月春說,因為有發願,很愛當志工,八年來服務時數已達二千五百一十一小時。
大林慈院志工組統計二○一七全年的志工總服務人次是五萬九千九百人次,總時數四十四萬零四百六十五小時,來自高雄的楊慧津師姊以一千八百零三點五個小時的服務時數拔得頭籌,一年有兩個半月在醫院裡,而第二名來自嘉義的何賢能也服務多達一千七百三十個小時。
考量年長的醫療志工較多,醫院特別準備頸枕讓他們能在坐車、休息時能善加利用,避免肩頸或腰部痠痛。結緣品中還有同仁以回收紙親手繪製的「幸福大林卡片」,紙短情卻長,滿是同仁真誠的感恩情意。另外,還有菩提葉吊飾,願大家增長智慧、平安健康。
由賴寧生院長、副院長及醫師們感謝所有連年來在醫院付出無求的志工,也送上感恩的擁抱。
簡瑞騰副院長現場示範兩用頸枕的使用方式,可讓頸部與腰部達到紓壓的功效,同時還附有頭罩可讓志工不受光線干擾而能好好休息。院長賴寧生則感謝志工十八年來無私的奉獻,讓醫院不只是治病的地方,更有了像家的溫度。
以院為家的常住志工陳鶯鶯說,來院服務的志工多數都是阿公、阿嬤的年紀了,雖然是老人家服務老人家,但大家都付出得相當歡喜,直說:「我們都是正值年輕的十八歲,其餘的都寄在上人的『壽量銀行』裡,所以大家不想老,要想我們正健康,正是要做好事的時候。」( 文/江珮如 攝影/于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