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蔡任弼主任耐心的關懷阿公用藥及鼓勵他平時要多走動。
5月11日是溫馨的母親節,也是佛誔日,慈濟嘉義人醫會往診不停歇,參與的醫事人員及志工利用假日時光,在滂沱大雨中,前往偏鄉關懷個案,此次參與的有腎臟內科、整形外科及中醫科,共分成三條動線,關心個案的健康,並傳遞愛與溫暖。
其中,大林路線為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任弼所引領,他也是嘉義慈濟診所的負責醫師,蔡主任的母親於民國83年因罹癌往生,從此他就沒有再過母親節,直至結婚後,忙碌的從醫及研究工作,有著太太在背後支持,讓他感受到太太為人妻及為人母的辛勞,在這母親節日子,他以往診方式來過節,太太覺得很有意義,也很認同。
大雨中,人醫會在狹窄的紅磚巷弄,撐著傘徒步走到個案家。
來到大林鎮,80多歲的徐阿嬤與兒子同住,他們都有血壓及血糖的問題,人醫會都會同時關懷,阿嬤平時喜歡參與社區環保及廟宇義工活動,今天忘記人醫會要來的時間,就出門參與活動,回來看到人醫會成員專程到她家看診,內心既開心又感動,笑著說:「神明有保佑她,讓她提早回家看醫師!」
經護理人員量測,徐阿嬤血壓值偏高,她表示有頭暈的困擾,有時也不太敢參與太多活動,蔡主任請她要定時量血壓,並做記錄,回診時再給醫師看,阿嬤無奈的說:「我不認識字,也不知怎麼寫?」蔡主任耐心一步一步教導,耐心的聆聽阿嬤日常生活煩惱,給予安慰鼓勵,離去前,志工並祝福阿嬤母親節快樂。
大雨中,車子行經綠油油的稻田,來到狹窄的紅磚巷弄,人醫會撐著傘徒步走到江阿公家,阿公略有失智且行動不便,也有放置心臟支架,阿公血壓值偏高,經藥師檢視他的藥物,發現都沒按時服藥,蔡主任耐心的跟阿公說明藥物的重要性,鼓勵他平時也要多走動。
蔡任弼主任耐心教導年紀較大的長者按時量血壓,並做記錄。
阿公在屋簷下以四腳助行器走了一小段路,走得算平順,黃淑秋護理師以台語慢慢的勸導阿公多站或行走,增加下肢的肌力,人醫會長期的關懷,阿公就如自己家人般,相約下個月再見。
蔡任弼主任表示,以往在診間看病人,都是病患自己來或家屬陪伴,會叮囑病人要按時服藥、運動、量血壓、飲食控制等,透過往診,可以從他們居住環境、日常活動和家屬互動上,瞭解患者做得到或做不到的部分,在診間看診的時間較短,往診可以多聆聽,也能更深入瞭解患者,並給予健康衛教及協助。
炙熱的夏天即將來臨,蔡任弼主任也提醒大家腎臟的保健,要多喝水、不要憋尿、減少攝取精緻加工食品及少鹽、少油,至於水分要攝取多少?蔡主任建議民眾觀察尿液顏色,正常為淡黃色,若尿液呈現深黃色,那就需要補充水分,如果尿液顏色是透明的,可能就須減少水分,有問題仍須就醫看診。
護理師黃淑秋幫個案量血壓。
撰文、攝影/劉麗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張傳育教授與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謝明宏醫師領銜,針對臨床診療上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如何從電腦斷層(CT)影像中判別骨折的新舊狀態」提出解方。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流失速度加快,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中老年族群最常見的隱形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女性在50歲以後、男性在65歲以後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大幅提升,其中脊椎壓迫性骨折更是最容易發生、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傷害。這類骨折常造成慢性下背痛、駝背、甚至因反覆骨折導致行動困難與失能,嚴重影響長者生活品質。
臨床上要準確判斷骨折是「近期新發」還是「過往陳舊」,對醫師來說極具挑戰。為了提升醫療更精準做出判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攜手合作,於今(8)日發表2025年運用人工智慧,成功開發CT影像AI判讀系統,能有效區分骨折的新舊狀態,準確率高達93.4%。該項研究2024年10月刊登於國際SCI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為智慧醫療的實務應用樹立新標竿。
嘉義縣65歲以上人口比率已超過25%,面對骨鬆與骨折高風險,更需要快速又精準的診斷工具。「高齡社會挑戰下的智慧醫療應用,打造精準又溫暖的診療」謝明宏指出,該技術結合深度學習與先進模型架構,有望協助臨床醫師在CT影像中更能快速且精準地判斷骨折狀態,提升診療效率,守護高齡族群骨骼健康。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AI、大數據與遠距醫療的導入,不僅提升醫療效率,也讓醫療更人性化,更能貼近偏鄉與高齡患者的實際需求。」
大數據+AI 提升CT影像診斷效能
本研究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張傳育教授與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謝明宏醫師領銜,針對臨床診療上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如何從電腦斷層(CT)影像中判別骨折的新舊狀態」提出解方。
雖然MRI能清楚區分骨折時間性,但價格高昂、等待時間長,在基層或偏鄉醫療現場難以普及;CT雖普遍可行,卻無法有效判別骨折新舊,容易導致誤診或延誤。
研究團隊蒐集自大林慈濟醫院的10,305張脊椎CT影像,處理後選用5,631張側面切面影像進行AI訓練與測試,導入YOLOR深度學習架構,並結合三種影像特徵模型(MobileViT、EfficientNet_NS與CSPDarknet53)與Involution技術進行優化,最後透過集成學習方式整合各模型優勢,成功建立準確率高達93.4%的AI系統。
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謝明宏表示,研究團隊蒐集自大林慈濟醫院的10,305張脊椎CT影像,透過集成學習方式整合各模型優勢,成功建立準確率高達93.4%的AI系統。
雲科大校長張傳育說,「嘉義是高齡化程度極高的縣市,脊椎壓迫性骨折發生率亦高,這次骨科團隊與雲科大合作的AI系統,不僅補足CT影像診斷的限制,更能在第一線提供醫師精準判斷依據,協助患者早期治療、避免後續併發症,成果有意義,令人感到振奮。」
「研究落實臨床,讓AI真正幫助人」校長張傳育強調,技術不只在理論上表現亮眼,更有機會真正落實於臨床端。未來將持續推進實地應用測試,整合進臨床決策輔助系統(CDSS),提升智慧醫療的實用性與可近性。
雲科大校長張傳育表示,骨科團隊與雲科大合作的AI系統,不僅補足CT影像診斷的限制,更能在第一線提供醫師精準判斷依據,協助患者早期治療、避免後續併發症,成果有意義,令人感到振奮。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隨著科技發展,智慧醫療已不再只是未來藍圖,而是當下實際推動的重要方向。AI、大數據與遠距醫療的導入,不僅提升醫療效率,也讓醫療更人性化,更能貼近偏鄉與高齡患者的實際需求。」
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早在多年前即著手推動智慧醫療與資料應用,與多所學術機構合作並累積多項研究成果。此次與雲科大團隊聯手,正是跨域整合的成功典範,實際回應在地健康需求。
骨科部主任謝明宏開刀治療病人。
「跨域整合,讓智慧醫療從學術走進生活,」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雲林科技大學產學合作,不僅讓台灣智慧醫療成果登上國際,也再次證明醫學與科技的結合,能夠有效提升照護品質、改善高齡社會下的醫療挑戰。未來,這項技術有望進一步導入大型資料庫與全國醫療體系,成為臨床診斷的新標配,守護更多長者的健康與尊嚴。
發表期刊資訊
• 論文名稱:Accurate detection of fresh and old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n CT images using ensemble YOLOR
• 發表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SCI期刊,Springer出版)
• 第一作者:謝明宏醫師(大林慈濟醫院)
• 共同作者:張傳育教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大林慈院與雲科大攜手登國際期刊,全體人員合照。
撰文/閻廣聖;攝影/張菊芬、黃小娟
嘉義慈濟診所骨科門診時間表
自行車手重摔險癱!頸椎椎間盤突出 肩膀脫臼 骨折的治療重生路
🚴自行車手許哲銘外騎重摔山溝,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肩關節脫臼及骨折,一度失去意識,清醒後發現上肢無法自主移動。
在台灣腳踏自行車交通事故1年超過1.5萬件,上百人死亡😱
看似安全的運動,一不小心也可能造成健康的危害。
骨科及神經外科接續替許哲銘治療,術後許先生更積極復建,半年後他再次跨上熱愛的自行車。
究竟椎間盤突出為何會導致上肢失能❓又該如何治療❓
肩關節脫臼、骨折手術方式及復建動作有哪些❓
👨⚕️本集專家:
李毅|花蓮慈濟醫院 醫務秘書
陳金城|大林慈濟醫院 副院長
江晏昇|大林慈濟醫院 骨科部醫師
吳宗憲|大林慈濟醫院 神經外科主任
朱思潔|嘉義慈濟診所 物理治療師
廖昱淇|花蓮慈濟醫院 急診部護理師
陳俞蓉|花蓮慈濟醫院 物理治療師
#嘉義慈濟診所 #守護健康好鄰居
#志為人醫守護愛
#骨科 #江晏昇
#復健科 #物理治療
#頸椎椎間盤突出 #骨折 #復健運動
皮膚科林騰立主任治療的乾癬病人,治療的前後對照圖。
一位38歲林姓男子,身體長期呈現大面積紅色斑塊、並附著銀白色脫屑,出門時經常引人注目,路人因擔心傳染性而對他投以異樣的眼光,甚至不敢靠近。透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這位病人的病情已有顯著改善。
皮膚科林騰立主任診間,日前來了一位年輕乾癬病人。這位病人身上多處出現大面積增厚的紅色斑塊,特別是在頭頸部、下背、手臂、大腿及小腿,斑塊表面覆蓋著厚重的銀白色脫屑,並伴隨劇烈的搔癢與疼痛感。每當出門經常受到他人的異樣眼光,這種情況增加了他的社交及心理壓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
林騰立主任解釋,乾癬並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源自於免疫細胞的失調,病人自身皮膚產生異常增厚脫屑的斑塊。在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病人,每年新增約2,000至3,000例。該病的發病原因相當複雜,與基因遺傳、外傷、感染、壓力、內分泌等多種因素相關,常見於年輕族群(男性平均年齡35歲、女性為30歲)及55至60歲的族群,嚴重病人還可能出現膿皰或全身紅斑。
除了皮膚症狀外,約三分之一的乾癬病人可能伴隨乾癬性關節炎,這種情況會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和晨間僵硬,影響日常活動。此外,乾癬病人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慢性腎病、癌症,以及整體死亡率的風險均較一般人高,顯示乾癬並非單純的皮膚病問題,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
在治療方面,林主任指出目前在乾癬治療的計畫上,醫師多會與病人做詳細的討論,評估病人對治療的期待與可行性,做出個人化治療的計畫。目前乾癬病人常用的治療,包括局部外用藥物、照光治療、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口服系統性藥物及生物製劑等。他強調,由於乾癬並非免疫力低下所致,而是免疫系統錯亂所致,故建議病人應保持規律作息、減少壓力,戒菸並避免過於刺激性或進補性的食物,以降低發炎反應。
透過專業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最終,這位病人的乾癬病灶明顯減輕,生活品質得以提升。主任呼籲,乾癬病人應及早就醫,接受適當治療,以降低併發症風險,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撰文、攝影/張菊芬
體重異常減輕 就醫抓出30公分蛔蟲
蛔蟲或蟯蟲等寄生蟲疾病,在台灣看似早已絕跡,但如果平時愛吃生菜,或者從事的是畜牧產業,還是要格外提防!!
嘉義一名婦女體重異常下降,變得很消瘦,總是覺得腹部脹脹怪怪的,到大林慈濟醫院做檢查,發現婦人體內有兩條巨大蛔蟲,其中一條還超過30公分。
大腸鏡影像,這名69歲阿媽的乙狀結腸內,有2條巨大的蠕蟲,其中一條長度超過30公分,連醫師都嚇了一跳。
嘉義慈濟診所腸胃內科醫師 曾勗桓:「把蟲給先抓出來之後,送給我們的病理科,做進一步進檢驗,發現牠是屬於蛔蟲。」
蛔蟲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但從國內實施防治計畫後,數十年來的蛔蟲病例、很少見到。
嘉義慈濟診所腸胃內科醫師 曾勗桓:「(患者)主要的症狀是說,有一個腹脹不舒服的情形,而且有感覺自己的體重,似乎有比較減輕的一個狀況。」
治療蛔蟲的方法很簡單,只需使用一次性的抗寄生蟲藥物,相隔1到3個月內、再投藥一次,就能完全清除體內的寄生蟲和蟲卵。感染蛔蟲的患者,大多和畜牧業有關。
嘉義慈濟診所腸胃內科醫師 曾勗桓:「這位病人來講的話,最有可能是因為她本身飼養的豬隻,可能已經有感染到蛔蟲的狀況,她又進一步從感染豬隻的糞便,接觸到之後 ,得到這個蛔蟲感染的一個情況, 可能用些有機的堆肥的話,確實是有可能會有存在這個風險,所以生食的部分,其實像是生菜等等的話,當然也是要注意 要清潔乾淨。」
注意個人衛生,民眾若出現腹部不適、腹瀉、嘔吐、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症狀,就要盡快就醫、釐清是否腸道內的寄生蟲在作祟。
黃小娟 吳玉芬 嘉義報導 文章轉發:https://daai.tv/news/582483
#嘉義慈濟診所 #守護健康好鄰居
#腸胃內科 #曾勗桓
骨鬆與肌少症雙重威脅 透過肌力運動與營養改善生活品質
66歲戴⼩姐,因嚴重骨質疏鬆症和體能虛弱,無法⾃⾏⾏⾛,且全⾝感痠痛和僵硬。盡管看過多科專業醫師,但始終無法改善。然⽽,她來到嘉義活齡運動中⼼進⾏肌⼒訓練,兩年後,不僅體態變得更加優雅、肌⼒也有所增加,這讓她的⽣活品質⼤⼤提升。
⼆⼗幾年前,戴⼩姐曾透過骨質密度儀器,檢查出骨密度T值為-4,低於正常標準差-2.5 以下,確認罹患骨質疏鬆,當時⾝體並無任何症狀。隨著時間推移,六七年後,她開始感到右肩突然僵硬,痠痛及⿇⽊接踵⽽⾄,甚⾄無⼒扣鈕釦。突如其來的⼀場⾞禍,令她病情更加惡化,腰部痠痛,雙腳無法⾏⾛,步⾏五六分鐘便感到氣喘,尾椎更是刺痛、如坐針氈,體重從四⼗公⽄驟減到三⼗公⽄。
戴⼩姐回憶道,那段時間她無法站立或坐穩,就醫時必須扶著桌⼦才能起⾝。經歷多次的科別就診,包括骨科、腎臟科、⼼臟科、中醫及復健科,但始終未⾒好轉,讓她感到⼗分沮喪。⼀個機會下,她來到⼤林慈濟醫院掛骨科部脊椎外科楊昌蓁主任的診,楊主任非常耐⼼地聆聽她的病史,並發現她骨質疏鬆及肌⾁流失狀況相當嚴重。在治療骨質疏鬆的同時,楊主任也推薦她到嘉義活齡運動中⼼進⾏肌⼒訓練。
對於健⾝房的療效,戴⼩姐起初抱持懷疑的態度來到嘉義活齡運動中⼼,前三個⽉並未⾒明顯進步,訓練後肌⾁痠痛依然存在,讓她越來越懷疑選擇的正確性。在女兒的⿎勵下,她勉強繼續維持訓練,⽽教練也不放棄,不僅教導她如何緩解痠痛,還提供了營養和蛋⽩質的補充建議。經過半年後,她突然發現爬樓梯變得容易許多,腿部開始有了⼒量,更重新燃起了信⼼。她表⽰,兩年多來,過去的痠痛與無⼒都逐漸消失。她說:「這對我們老年⼈來說,真是⼀個極好的地⽅。」
活齡運動中⼼簡鳳亭體能訓練師表⽰,老⼈家通常都是核⼼跟下肢比較無⼒,透過強化下肢和核⼼肌群,落實到⽣活中的坐臥練習很重要,除此之外還需加上優質蛋⽩質的補充,尤其茹素的⼈更容易忽略蛋⽩質的攝取。建議體重50公⽄的⼈,每天攝取⼤約50克的蛋⽩質。例如早餐⼀顆蛋(蛋⽩質含量約7克),⼀個地瓜(約2克),⼀杯350CC的豆漿(約7克);午餐⼀個蛋加半盒豆腐⼤約14~20公克,再搭配其他蔬果的均衡飲食,就可以兼顧到肌⼒跟營養成⻑,讓老⼈家的⽣活更輕鬆。
嘉義活齡運動中⼼負責⼈周宜群醫師指出,隨著年齡增⻑,⼈體的肌⾁、骨質和神經系統功能會逐漸退化,肌少症的發⽣率也會上升。近年來的研究顯⽰,骨質疏鬆與肌⾁量不⾜常常同時存在。肌⾁⼒量不⾜會導致動作遲緩,增加跌倒的風險;⼀旦跌倒導致骨折,⾏動⼒隨之下降,甚⾄可能導致⻑時間臥床或死亡,不得不重視。
骨質疏鬆與肌⾁量不⾜的族群,透過專業指導進⾏適當的肌⼒訓練,搭配營養素,如蛋⽩質、鈣質和維⽣素D的補充,對於預防和改善骨質疏鬆症和肌⾁減少症有顯著成效,⺠眾可以參考。
新聞整理:公共傳播室.張菊芬
#嘉義慈濟診所
#守護健康好鄰居
#活齡運動中心
#健康運動 #肌少症 #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