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斗六、臺中慈院 守護環境愛地球 漢寶濕地淨灘【人醫心傳第185期 - 慈濟醫療誌】

四月二十一日

世界地球日前夕,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雲林斗六慈濟醫院、臺中慈濟醫院與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童軍團彰二團童軍團、童軍團臺中翔鷹團,四月二十一日聯合舉辦「大手牽小手,齊心淨灘護海洋~愛地球,我可以!」漢寶濕地淨灘活動。

大林慈院、斗六慈院同仁和眷屬有二百五十四人,臺中慈院有五十三人, 加上海巡署、童軍團, 以及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九位學生,將近三百七十人參與,回收物資總重量有二千三百二十五公斤、垃圾總重量則有一千五百八十六公斤。

大林慈院人文室葉璧禎主任提及,這次三院合辦,除了互相帶動善行,也讓同仁之間多交流。位於彰化縣的漢寶濕地,前陣子,一天之內才被清出三噸的資源垃圾,正因為垃圾量很可觀,加上當地村長、社區志工們的熱忱協助,而促成此次活動。淨灘前,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勉眾,好好收心來愛護大地,也看看脆弱的生態對人類的教育。

三百多位來自嘉義大林慈院、雲林斗六慈院及臺中慈院的同仁攜眷屬,四月二十一日聯合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童軍團、崇仁醫專學生,齊聚漢寶濕地展開淨灘行動。

親子日 淨灘趣

帶領同仁參與淨灘的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事先難以想像濕地垃圾的多樣性、複雜性以及撿拾的困難度,卡在石頭縫中的垃圾瓶子、鞋子什麼都有,要拉出漁網更需要眾人合心協力,足見人類的汙染無孔不入,希望藉著大手牽小手,用心、用力克服種種困難還海洋清淨。

臺中慈院手術室同仁賴妍蓁帶小學二年級的雙胞胎女兒淨灘,她說,這是參與社區環保活動最累、最髒,也最有意義的一次,發現濕地潮間帶居然有不少胰島素空針,讓她十分驚訝。臺中慈濟護理之家同仁林怡君與父母、姪子五人三代同堂一起愛地球,才念中班的姪子小小年紀開始學習垃圾分類。護理部督導顏雅卉的女兒顏以愛才十一歲,發現很多塑膠垃圾跟寶特瓶撿都撿不完,以前也會喝瓶裝飲料,以後要自己帶環保杯。

「這麼漂亮的海洋,應該要好好去保護。」斗六慈院血液透析室護理師蔡慧珍,帶著孩子,跟著同仁一起彎下腰撿拾垃圾。第一次在石頭縫裡尋找垃圾,還努力地搬開石頭,拉出塑膠袋、保麗龍、浮標、廢棄物、飲料罐、燈泡等琳瑯滿目,順道教育孩子們淨灘的重要性,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她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再參加淨灘活動。全家出動的斗六慈院門診護理師俞維佳,看著孩子抱著撿拾到的大浮標,想盡辦法推送到垃圾堆,玩出自己的樂趣。她說能出一點力量是應該的,以後也會積極參加。

陳金城副院長也全家出動,他的大兒子為了參加淨灘活動,放棄大學推甄的面試。看著哥哥拿著一根長長的木頭,以槓桿原理敲起一顆顆石頭,弟弟再彎下腰撿拾石頭底下的垃圾,兄弟倆合作無間。他說,人人談減塑,但真正有做到的實在很少,要徹底從生活中減少,而且不能亂丟,否則會像沙灘上到處所見都是垃圾。

大林慈院院長室同仁周杏珍的大兒子黃柏予和腸胃內科洪宗興醫師的兒子洪宇亮,兩人合力搬開石頭,努力拉起已變形的黑色塑膠大籃子,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拉起,兩人很有成就感。洪宇亮開心的說:「這是我第一次來淨灘,很好玩,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感覺很好。」

既是員眷也是崇仁醫專老師的許玉春,看著學生們拼命把石頭搬開,一直挖底下的保麗龍、寶特瓶,很感動。她說學校每年都會帶學生們到臺南七股的潟湖淨灘,讓學生們了解,環境保護的範圍很大,包括人類、動物、海洋等,彼此互相連帶。許玉春曾經在大林慈院實習,對於院內推動環保餐具之舉讚歎有加,「學校也在推使用環保餐具,如果有學生使用免洗碗筷,就要進行掃地、澆花、撿石頭、餵校狗之類的愛校服務。」經過今日的淨灘,學生們承諾,日後會減少甚至避免塑膠袋、寶特瓶的使用。

帶領臺中慈院團隊前來參與活動的簡守信院長,與夥伴費勁拉出卡住的漁網。他樂見有愈來愈多年輕族群參與淨灘,藉著大手牽小手,用心、用力克服種種困難還海洋清淨。

醫師救命更要護生

「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我們可以一起愛地球。」大林慈院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攜妻女而來。還沒下到岸邊,就見沙灘旁的石頭堆布滿垃圾,他感慨,「我們都應該把臺灣這個島顧好,讓下一代覺得,爸媽真的是留給我一個寶島。」平日在手術室,許宏達多以傷口敷料來取代傳統石膏副木的使用,不僅傷口復原好,更減少醫療廢棄物,而成為另類的「環保醫師」。

第一次參加淨灘的大林慈院中醫部何怡慧醫師,撿了許多萬年不化的保麗龍、塑膠製品,她有感而發,「有的夾在石頭縫拉不上來,有的在深海,根本動不了,怎麼辦?只有清淨在源頭,少用那些塑膠的東西,能不用就不用。」

何怡慧提到,塑化劑等毒素透過食物鏈層層積聚,當累積在人體內臟,可能影響各系統或遺傳基因,「很多動物變種或沒有生殖能力,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食物鏈的汙染?我覺得很可怕。」她體認到海洋的淨化,與地球生物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日本的海灘那麼乾淨,我們的海灘也可以。我們可以用更健康、更環保的材質,來替代塑膠容器。」

沿著長長的海岸線,不分男女老少,眾人揮汗使力挖掘出棄置在石堆間的各種垃圾雜物。

不用一次性物品 從自己做起

「很感恩也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大家能夠一起來。有口號,不如我們一起去行動,這是比較重要。」大林慈院主任祕書劉鎮榮,偕妻女投入淨灘行列,見到醫院有好幾部遊覽車前來,很歡喜大家能攜家帶眷。

同行的臺南慈濟志工黃福全分享,全世界倒進海洋的垃圾量,一分鐘是一臺車的量,「我們撿兩個小時,才撿了兩臺車的量,靠我們這樣回收,計算起來是有來不及的感覺,可是不能因此就不做。」他希望大家從日常力行,不要再用一次性物品。保護地球,由自己做起,「因為大家的努力,我相信可以給我們後代子孫,一個希望的未來。」

與父母、子女同來的大林慈院人文室同仁曾雅雯,分享環保觀念。她說臺灣每年用掉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是歐洲國家的四倍,寶特瓶年用量四十五億支、飲料杯十五億個、免洗餐具六萬噸,而每年搶救誤食塑膠的海龜多達兩百件。「希望大家能省思,真的要少用吸管等塑膠製品。」

從上午出發,一路與大朋友、小朋友互動到漢寶濕地的斗六慈院血液透析室護理長張雅萍,回程時和大家約定,下次要再一起淨灘,並且落實不用一次性塑膠,達標者有禮物喔!(文/張菊芬、謝明芳、曾秀英)

清理出來的回收物與廢棄物,一袋袋扛上環保車清運,小朋友也貢獻一己之力。

 

【人醫心傳第165期 - 特別報導2】十在心路 七菩提行 大林慈濟醫院十七周年慶

職場良伴

當醫師24 年了,這一路走來該感恩的貴人相當多,其中絕對不能漏掉的是,醫療生涯中每個時期為數眾多但卻不可或缺的護理師白衣大士們。

「身」藏不露的百寶袋

當實習醫師時,幫病人抽血換藥的工作是不能少的,當時是菜鳥醫師一個,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學,幸好從護理師習得抽血換藥的技術。有時技術不佳,工作太慢,病房仁慈的護理師很快就接手,非常俐落完成病人的治療。看著護理師們在執行技術時有如家常便飯的輕輕鬆鬆,心裡真的是又佩服又羨慕,而且還讓不管是醫師、病人或是家屬覺得安心。

當住院醫師時期,還記得對於開立醫囑還不純熟,也會漏東漏西,幸好護理師面對我所開立那亂七八糟的醫囑都能體諒,總是能提醒我,讓我無壓力的成長。雖然說護理有一部分是在醫師所謂的指令下執行工作,但是擁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對於住院醫師來說,反而是像一座挖不完的金礦山,也像哆啦A 夢的百寶袋,當我需要什麼,就看到護理人員可以馬上變出什麼,或是適時的給予建議及提醒,瞬間解決我對病人的所有疑難雜症,這對一個住院醫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過程。

教學相長,貼心相助

一直到成為主治醫師,護理師依然是我照顧病患的最大助力。病人的病情有變化時能夠隨時提醒,協助醫師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臨床上治療的建議等等。我們可以一同為病人病情進步而歡喜,也會為病人的病情惡化而懊惱。護理師一直是鼓舞我的力量。即使是在門診看診,護理師也處理絕大部分的門診業務,讓我可以盡最大力量專注於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就像現在心臟內科門診跟診的億筑與之前的珈徵兩位護理師,總是會很貼心的刻意在我們看診中安排定時休息時間,讓我們可以起來走走,伸伸懶腰,上上廁所,才能有更好的專注力繼續看診,實在很窩心,萬分的感恩。

期望營造良好的護理職場

也許,不管醫師或護理師,在臺灣過去的升學制度下,很多人都是莫名其妙成為醫護人員。但何其有幸,工作執照的保障,讓我們成為不能隨便被取代的一員,工作的歷練不斷讓我們成長,經驗的累積讓我們在臨床上更得心應手。至於該怎麼感謝?我想用心照顧病人,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們是同一個團隊,共同完成照顧病人的使命,帶來每個人的成就感。我現在擔任院長室醫祕,面對目前不佳的護理環境可以協助改善。不管是薪資待遇,工作負荷,或輪班休假制度。我們該努力建立幸福的職場,使醫院的同仁無後顧之憂,讓工作成為使命天職。

我們常說,工作最好與興趣結合,但世上有這樣的幸運太少了,即使如此,有興趣的工作還是有枯燥無法突破與現實壓力的問題。所以我想重要的是,怎麼從工作中找到喜悅,從一點學習成長,重要的病情發現,病人的感謝,同儕長官的褒揚,甚至內心的自我肯定,都可改變工作的心情,我想樂在工作的意義就是在如此。

【人醫心傳第175期 - 慈濟醫療誌】大林慈院 特色醫療新知 聽講顧健康

七月一日

大林慈濟醫院六名專科醫師七月一日在臺南靜思堂進行特色醫療講座,為一千多位志工提供顧身、健骨、護肺、護腸與護肝新知,身兼主持人的簡瑞騰副院長說,醫院不只照顧健康,也希望透過志工們的力量,讓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能「有病變無病,無病愈健康」!

大林慈院在臺南靜思堂進行醫療講座,賴寧生院長分享風濕病治療新趨勢,上千名志工專注聆聽。

風濕病標靶精準醫療
骨科微創手術

風濕免疫治療專家賴寧生院長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過往只有抗發炎止痛藥、類固醇可使用,一九八九年以後,有了關節炎特殊用藥,近年發展出能抑制致病發炎機轉的生物製劑,即是標靶治療。賴院長強調,風濕病的治療應對症且即時,針對不同的淋巴細胞以及作用機轉,精準地用藥。

被簡副院長暱稱為「楊骨(養骨)」的骨科部楊昌蓁主任,問起志工們有無坐到腳麻,這番關懷,正因他能體會腳麻之苦,就如坐骨神經痛。

楊主任提起,腳麻分成血管性腳麻和神經性腳麻,而骨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神經壓迫,屬於頑固疼痛,難以靠復健等方式舒緩,因此,需進行神經減壓手術。過去,神經減壓手術傷口大,長約十公分,十年前發展出微創手術,傷口約五公分,減少手術部位的破壞且恢復快。然而,楊主任說,現在有比微創更微創,就是內視鏡手術,傷口不到一公分。

講座也分享大林慈院「健康醫LINE」的六大功能,包括掛號服務、健康管理、快速連結、醫藥申請和查詢、進度查詢、更多服務。休息時間,志工們紛紛加「大林慈濟醫院」為LINE 好友,已成為好友者,則進一步註冊,以享有更多貼心服務。好多位註冊成功者,不禁脫口而出:「哇!方便多了。」

胸腔內科朱逸羣醫師(左)與身兼講座主持人的簡瑞騰副院長(右),探討肺癌預防的重點。

肺癌新希望 大腸直腸外科佳音

胸腔內科朱逸羣醫師說明,肺癌分成大多數的肺腺癌,及少數的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其他等類。過往,肺腺癌的治療多為開刀或化學治療,隨著標靶治療的問世,病人減少許多化療引起的副作用之苦,且治療效果更好。

不過,標靶治療也有極限,當癌細胞的基因突變,標靶治療就要「追追追」,經基因檢測做確認,再使用新一代的標靶治療。而近兩年新起的免疫檢查點治療,猶如抓偷渡客,增強免疫能力並有能力辨識癌細胞,進而攻擊、消滅。從參考文獻發現,病人的存活率隨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免疫治療加化學治療是愈來愈高。朱醫師也提醒,預防肺癌上,定期檢查、養成良好作息很重要。

「猶如在腸子裡開刀……」拜科技之賜,有了3D 內視鏡微創手術後,大腸直腸外科徐大聞主任說,即使年紀大,有了老花眼也不受限。徐主任提及,當今的3D 內視鏡微創手術,影像清晰、放大、立體、精準,猶如手術導航。不只縮短手術時間,也減少因神經切斷所造成的後遺症,祈能造福更多患者。

肝病防治 別信偏方

腸胃內科兼內科部主任曾國枝指出,臺灣每年約有八千人死於肝病,而肝病患者又以雲嘉南地區為多。近期,雲嘉南地區的腸胃科醫師們,開始與當地衛生所結合,設立C 肝巡迴門診,以服務偏鄉居民。

曾主任提到,八月份將有一款新藥上市,可治療第一型至第六型的C 型肝炎,於肝病治療上,又是一大突破。儘管新藥不斷誕生,仍提醒民眾不喝酒、不抽菸、不熬夜,定期追蹤檢查、均衡的飲食、避免發霉的食物,勿盡信偏方、草藥,避免共用針頭、牙刷、刮鬍刀等,才是肝臟的保養之道。

(文/謝明芳 攝影/黃小娟)

再造有智慧的護理工程【志為護理第十七卷四期 - 社論】

文/賴寧生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護理同仁是全院人數最多,也是與病人接觸時間最長的一群人,其護理照護工作占了全院醫療照護的70-80%,所以,如何重新檢視工作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來提升整體的照護品質,是我們現階段的目標之一,稱作「精實醫療」。

我常以「搬家哲學」做比喻。平時,家裡有許多覺得該留但又用不到的物品,因捨不得丟棄,於是就愈堆愈多,當到了搬家時,面臨抉擇的那一刻,就會一次丟得乾脆,丟掉之後發現,不但沒有影響生活,反讓生活煥然一新。很多護理流程的存在,或許是三、四十年前因應當時的醫療問題所做的規範,但是,那些問題經過歲月歷練,已不再是要求重點,那就不需再蕭規曹隨了。因此,我很期待護理部的單位主管,將「搬家哲學」用於日常管理,承擔起作業流程的精簡,收集且分析資料,將規範適時修訂。

就如慈濟醫療志業,當前開發中的HIS5 醫療資訊系統,並非只有根據既有的醫療、護理流程去設計,而是要以精實醫療為原則,討論最有邏輯性的流程,根據流程共識再作程式撰寫。三、四十年來,科技的進步,我們在臨床照護上,也要運用這些科技,以符合現階段的醫療照護,做到「智慧醫療」、「智慧護理」。

回歸護理,新進人員的教育訓練要扎實且制度化,於到職、在職的訓練過程,有評核的標準,也要評估他們的臨床勝任能力。舉例來說,哪些侵入性的醫療行為,需要有資深同仁在旁督導、引導?哪些技術可讓同仁獨立執行?哪些時候可單獨值班……主管們扮演很重要的評估及安排角色。

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個小小的故事。某一個星期六的上午,我在斗六慈濟診所看診,片刻休息去了洗手間,見到一隻不斷盤旋的飛蟲,看牠左撞右撞,想必是誤闖進來而急於找出口。牠使力地撞著上方的透明玻璃窗,撞到窗戶上,依稀可見流出的體液痕跡,雖然牠只是一隻蟲,但萬物皆有靈性,如果以同理心看待,牠此時應該很驚慌,我要好好幫忙牠。環顧四周沒有什麼工具,再仰頭看一看,一個人半高的玻璃窗,關著而沒上鎖,心想,或許,我只要跳上去,就能扳開窗戶了;跳了三、四次,我都搆不到,最後一次勉強搆到,窗戶一打開,蟲飛出去了,但我腋下的肌肉已拉傷。回到診間,請護理同仁幫忙貼紗布,護理人員很納悶,才上一個廁所,怎麼變成這樣?我猜想那一隻蟲,現在的心情,應該是很平靜,也許停在外面的樹上歇息,因為牠的驚惶失措已消失了。

以這個故事「生命的平等觀」,想勉勵護理同仁們,在繁忙的醫護工作中,不妨讓自己靜下心來體會一些道理。在臨床照護上,不論病人是貧富貴賤,來到我們面前,就是需要被照顧的人,我們用心用愛平等相待,那麼,我們做的事情是很了不起的,回到生命的意義,會讓我們更勇敢承擔。

賴寧生院長(中)勉勵護理同仁,在臨床照護時,用心用愛志為護理,平等相待,培養護理智慧。攝影/許正賢

雨停,慈濟愛不歇【人醫心傳第177期 - 社論】

文/賴寧生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八月二十三日熱帶性低氣壓,導致臺灣中南部連日降下豪雨,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不少住家、學校、街道都慘遭淹水,嘉義縣內的低窪地區,例如:溪口鄉、布袋鎮、東石鄉、義竹鄉、新港鄉、太保市等,也因為積水過高而導致很多地方交通中斷。大林慈濟醫院從二十四日一早接到社區師姊通知,溪口鄉和新港鄉的淹水區域有熱食需求,在第一時間集結同仁,於營養治療科協助開始準備熱食,近兩百位志工、同仁冒著大雨來到醫院廚房幫忙,投入洗碗、裝熱食、裝箱的工作,只為了讓泡在水中的鄉親有溫熱的午餐可以吃。

時間接近中午左右,由災區當地的地方首長、慈濟志工、義消和軍方陪同,我們也一起至溪口鄉美南村、新港鄉埤子村、新港鄉海瀛村等地挨家挨戶送便當,同仁統計,一次總共發了六百二十個便當。

有鄉親阿伯看到我親自送來便當,一下笑得開懷,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也有些鄉親一拿到溫熱的便當盒時忍不住掉眼淚,還有路邊的菜販很可愛,遠遠地看到大林慈院的車,就雙手合十、頻頻點頭感恩。

大雨並沒有因為發放而停止,許多路面積水很深,有些是水淹大腿處,一邊走一邊要小心別踩到水溝裡,尤其水位太高,不少魚塭的魚都被大水沖走,流到農田、大馬路上去,大家只能緊跟隨橡皮艇、軍用卡車、慈濟救災船,涉水難行走在淹水的街道上。

慰問過程中,發現許多都是獨居老人,子女外出工作後就很少回家,志工們用心記下門牌,討論接下來要如何進一步訪視。

在彙整村里長回報的路線後,九月一日星期六,前往布袋鎮的家訪,包括東港、振寮、考試、菜埔、永安等五里,由慈濟志工與我們大林慈院同仁約五百人,分成四十二條動線走訪一千四百戶受災的鄉親;九月二日星期日,則前往東石進行九村兩千八百多戶的安心家訪,連同八月二十七日即開始的陸續家訪,總計近探訪了六千戶人家。

安心家訪時,看見多數受災居民還忙著清理家園,一見到慈濟人到來,紛紛激動地描述當日淹水的情景,大家都說比八八風災還要可怕,不少老人家甚至嚇得好幾天都無法闔眼,擔心突如其來的大水又淹進家中。

感恩由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帶領,展開布袋、東石的安心家訪,致贈上人的祝福與民生物資,願鄉親早日從災難的創傷中恢復。

而在九月一、二日兩日大規模安心家訪的同時,大林慈院同仁也展開兩日的大規模義診;雖然九月一日一早又下了大雨,仍有不少鄉親前來,多數都是因雙腳泡水多日而出現搔癢不適、紅腫、破皮、濕疹、潰爛;有些是多日打掃清理下來累積的四肢痠痛或不小心受傷,其他一部分人則是大水來時慌忙離家而來不及帶藥的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連日下雨和操勞也讓不少人感冒了,義診站的存在,讓鄉親願意過來看一看病、拿藥,甚至聊一聊、說一說。

水患後,連續十天,大林慈院同仁每天每天深入災區,並承擔配合衛生局,包括醫師、護理、臨床心理師、藥師等,前進災區提供醫療援助,當連日大水終於退去,村裡一片混亂、滿目瘡痍,不論是協助清理的官兵、忙著打掃的民眾、參與援助的志工,都面臨拉傷、刺傷、壓傷、起疹子與腰痠背痛等不一而足的問題,而醫療團隊適時成為大家最堅強的後盾。

證嚴上人叮囑「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每位前往災區的同仁都代表著慈濟,心寬念純的把愛與善,透過關懷實際地傳達給鄉親。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大林慈濟醫院十八年來,承擔深入社區醫療服務,感恩一路護持的鄉親、民眾及慈濟志工,即使在面對這次南部地區致災性豪雨侵襲,大家也都是同心協力重建家園,慈濟人的這分愛,雨停後,也不停歇。

站在防疫第一線【人醫心傳第195期 - 社論】

文/賴寧生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83c2446a0896df0a1f4af01c940ae1d9_M_afa20.jpg

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持續延燒,臺灣已出現醫院院內感染狀況,身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同仁們承擔著搶救生命的重任,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健康,確保醫療系統持續運作。為了保護來院就醫的病人、家屬,以及院內同仁們,我們配合政府發布的疫情動態,隨時調整院內感控規定,希望幫助所有人平安度過這次疫情。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大林慈濟醫院自一月底起即持續召開新冠肺炎防治作業會議,配合疫情的狀況調整院內感染管制規定,從加強門禁管制、設置發燒篩檢站、進入醫院先量測體溫、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等。而隨著疫情變化,更宣導電話、視訊探病,實施探病人數管制,二十人以上會議、活動延期舉辦等,讓醫護有更多時間專心照顧病人,持續守護生命。

為了加強同仁的防疫能力,各相關單位持續舉辦教育訓練及演練課程,讓同仁熟悉防護衣穿脫、急救插管流程等,做好萬全準備,保護醫療團隊,也保護病人健康。

雖然不必過度緊張,但適度的警覺是必要的,以免太過鬆懈造成疫情爆發。因為疫情主要是飛沫傳染,只要大家提高警覺,不讓疫情繼續擴散,在經過一到二個星期的潛伏期後,疫情應該就能較為穩定,大家愈通力合作,不方便的時間就會愈短。在量體溫方面,很多民眾會覺得不方便,慢慢大家會愈來愈習慣。若是全臺灣上下都能同心協力來面對這場「戰疫」,我們應該很快就會打贏。

在疫情緊繃之際,感恩志工為同仁們加油打氣,大林慈濟醫院志工組為關心醫院全體員工,集資購買靜思精舍澳洲茶樹精油、真柏精油,加上病人結緣的玫瑰精油,由志工趕工製作精巧的精油吊瓶,與同仁結緣,希望人人都能平安度過這一波疫情。此外,還有志工自備天然食材,烹煮四神湯為同仁午餐加菜,為同仁暖暖心,顧健康。這是一場全體合心合力一起來的抗疫行動,我們有信心能平安走過這次疫病,未來地球將會變得更美好。

        
院址:嘉義市西區書院里1鄰仁愛路383號1樓
電話:(05)216-7000
Copyright © 2021 嘉義慈濟診所

 

回首頁 | 交通資訊 | 意見信箱 | 人才招募 | 網路地圖

嘉義慈濟診所《守護生命 守護健康 守護愛》

院址:嘉義市西區書院里1鄰仁愛路383號1樓
電話:(05)216-7000

Copyright © 2021 嘉義慈濟診所 All rights | 管理 |

 隱私權保護政策
 資通安全政策
 
   
 瀏覽人次:178512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